基金公司對ETF產品發行后日成交量和目前股市的建倉時機都有顧慮,因此制約了2009年國內ETF產品的快速發展。
ETF熱潮下兩大顧慮
2009年無疑是ETF熱潮涌動的一年,確定得到授權開發的ETF產品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目前的5只。
嘉實和友邦華泰基金公司的滬深300ETF、南方基金公司的標普500ETF、華夏基金公司的上證行業傘形ETF、博時基金公司的超大盤ETF、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的央企50ETF、交銀施羅德基金公司的上證180公司治理ETF、國泰基金公司的納指ETF,以及香港恒指、國企指數、紅籌指數ETF等等至少十幾只ETF都在設計和上報階段。
然而,基金公司對ETF產品發行后日成交量和目前股市的建倉時機都有一定的顧慮,因此制約了2009年國內ETF產品的快速發展。
和其他類型基金不同,發行規模和活躍成交是ETF的生命線。一只首發規模偏小的ETF上市后每日成交規模和套利活躍程度都沒有辦法得到保證,日均成交量少了之后又會進一步制約ETF規模的增長。
目前5只已上市的ETF中超過50億元的只有上證50ETF,該基金日均成交達15億元左右,基本可以滿足日常交易和套利的需要;某30億元規模的ETF日均成交規模不到2億元,另一只30億元規模的ETF日均成交不到5000萬元,直接影響到ETF套利的活躍程度。
新發行的ETF至少需要30億元才能保證上市后日常的活躍成交,但由于ETF只能以交易所系統的券商渠道代銷為主,直銷渠道發行為輔,以目前新基金的銷售狀況,在券商渠道銷售30億元以上是很困難的事情,更別說那些跟蹤海外市場指數的ETF。
以在香港市場交易的ETF為例,國際著名機構推出的跟蹤A股、印度、俄羅斯、商品,甚至是跟蹤恒生指數的ETF絕大多數成交量很小,普遍每日成交不到5000萬元,甚至大批ETF日均成交幾十萬元,只有新華富時A50中國基金成交十分活躍,日均可以成交10億元左右。
基金業界的另一大顧慮在于建倉時機,由于產品設計的需要,ETF不太可能像新發基金那樣在發行后半年內擇機建倉,而必須以較快的速度建倉,以達到跟蹤指數的目標。
市場的大幅上漲讓ETF在階段高位建倉的風險大大增加。滬深300指數已經從2008年11月初的1606點大漲到了2009年6月19日收盤的3080點,階段漲幅超過了90%。不少投資人士認為,幾乎全倉股票的ETF并不是目前投資者投資的最優選擇。
不過,針對目前ETF產品發展的現狀,監管層已經確定推出ETF聯接基金,并發布了相關指引,引入銀行渠道加入到ETF的銷售和推廣,提高ETF規模和在基金行業的市場份額,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基金公司對發行規模和成交量的顧慮。
(責任編輯:王